栏目分类

你的位置:幸运赛车游戏攻略视频大全 > 新闻动态 >

新闻动态

抗美援朝,如果陈毅毛遂自荐担任志愿军总司令,毛主席会同意吗?

风云激荡朝鲜半岛大地震

1950年10月,朝鲜战争爆发后局势急转直下。在中共中央就志愿军总司令人选犹豫不决之际,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向毛主席主动请缨,希望能够挂帅出征。面对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,毛主席却并未应允。究其原因,不仅是因为陈毅所长在于政治工作而非大兵团作战指挥,更重要的是新中国百废待兴,上海这座远东大都市的治理同样不容忽视。最终,彭德怀临危受命,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率军入朝,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枪。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插曲,折射出毛主席在用人方面的深谋远虑。

1950年6月25日,朝鲜半岛的宁静被打破。金日成率领的朝鲜人民军突破三八线,向南方发起进攻。

战事发展迅猛,朝鲜人民军如破竹之势,一路南下。然而美国总统杜鲁门随即宣布美军出兵朝鲜,局势急转直下。

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局,中共中央展开了深入分析。他们认为局势将出现两种可能:要么朝鲜人民军一鼓作气解放全境,要么美军迅速增兵导致战局陷入僵持。

为了应对任何可能的情况,1950年7月,周恩来总理按照毛主席的提议,主持召开了一次关键性会议。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保卫国防,重点讨论组建东北边防军的问题。

就在会议召开前夕,毛主席向粟裕发出一封电报,同时将电报内容告知陈毅和饶漱石。电报中要求粟裕于7月18日赶赴北京,接受一项重要任务。

然而粟裕此时身患多种疾病,高血压和肠胃病让他饱受折磨。出于对大局的考虑,他立即向毛主席回电,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其他同志担任这一重任。

毛主席深思熟虑后,于7月10日再次复电粟裕。这次电报同样抄送给了陈毅和饶漱石,希望粟裕能在8月上旬抵达北京。

这个时间点的选择并非随意。因为部队调动部署需要约一个月时间,到8月上旬或中旬,粟裕抵京接受任务正当其时。

但命运弄人,粟裕的病情突然恶化。在中央军委和华东局的批准下,他不得不前往山东青岛疗养。

8月下旬,粟裕辗转至江苏无锡继续治疗。9月初,他又经上海回到南京,始终未能摆脱病魔的纠缠。

此时的国际形势愈发紧张,朝鲜战场上硝烟弥漫。而在国内,新中国百废待兴,各项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。

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,陈毅主动请缨的传言开始在军中流传。作为一位久经沙场的将领,他在上海的政绩有目共睹,治理能力得到充分肯定。

总司令人选迷雾重重未定论

时任总参作战部参谋王亚志的回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历史之窗。在中共中央、中央军委以及毛主席、周总理的认知中,我军具备指挥多兵团协同作战能力的将领共有六人。

这六位将领分别是彭德怀、林彪、刘伯承、徐向前、粟裕和陈赓。他们都是战功赫赫的统帅,但在当时各自的情况却大不相同。

彭德怀正在大西北主持工作,林彪、粟裕和徐向前三人都被病痛所困。刘伯承则在南京军事学院担任要职,而陈赓正在国外执行任务。

在这种情况下,毛主席将目光投向了粟裕。粟裕在解放战争后期于华东、华中等地指挥了多场战役,战绩辉煌。

就连毛主席也对粟裕的指挥才能赞叹不已,称赞他打的都是"神仙仗"。然而粟裕的身体状况实在不允许他担此重任。

当粟裕无法胜任后,林彪成为了新的候选人。林彪在解放战争时期率领东北野战军在关外战场上屡建奇功,其统帅的部队人数一度达到70余万。

东北解放后,林彪又领兵南下,参与指挥了平津战役。到了1950年1月,林彪指挥的中南军区即第四野战军部队已经发展到150万人,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。

然而,林彪对出兵朝鲜的态度却显得格外谨慎。他并不完全赞同我军直接参战的决定,加上身体状况不佳,最终也未能担任这一重任。

就在这关键时刻,正在上海担任市长的陈毅主动请缨。作为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,陈毅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有目共睹。

陈毅的资历与彭德怀相当,在革命战争年代都立下赫赫战功。但他的特长更多体现在政治工作方面,而非指挥大兵团作战。

不过,当时中央军委在确定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时,就为其配备了得力的左膀右臂。他们分别是副司令员萧劲光和副职萧华。

萧华与萧劲光是第四野战军的重要领导,都深得毛主席信任。从这三人的搭配可以看出,中央军委对东北边防军指挥机构的设置经过了精心考虑。

既然粟裕因病无法担任,有人认为可以用资历相当的陈毅代替,再为其配备得力助手。这种想法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。

但问题在于,新中国成立伊始,百废待兴。陈毅在上海的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,一旦调离,谁能在短时间内接替他治理好这座远东大都市?

主席未允陈毅挂帅南下出征

志愿军主帅的任命是一项关乎全局的重大决策。毛主席对这个问题格外慎重,不仅要考虑候选人的指挥才能,更要权衡国内外的各种因素。

在当时的形势下,毛主席最为看重的是候选人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方面的经验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粟裕和林彪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。

粟裕在解放战争的后期,在华东和华中战场上指挥了多次大规模战役。他每一次出手都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战例,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。

而林彪的战绩同样令人瞩目。他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在关外战场上所向披靡,部队规模一度达到70余万人。后来挥师南下,又在平津战役中展现出卓越的统帅能力。

相比之下,陈毅虽然同样是位老革命,资历和威望都不容置疑。但他的长项在于政治工作,在指挥大规模作战行动方面的经验相对有限。

况且,陈毅在上海的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。上海作为远东最大的商业中心,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新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。

毛主席当时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:即便为陈毅配备再多得力的副手,也难以弥补他在大兵团作战指挥经验上的不足。同时,一旦将其调离上海,必将对这座城市的发展带来不小的影响。

在权衡利弊后,毛主席否决了陈毅的请求。这个决定体现出他对全局的深谋远虑。一方面要确保志愿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统帅,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国内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。

事实上,在当时的中共高层将领中,能够胜任志愿军总司令这一职务的人选并不多。除了身体原因外,还要考虑指挥经验、军事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因素。

陈毅虽然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,但与粟裕、林彪这样专门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相比,他的优势并不明显。毛主席需要在志愿军总司令这个位置上安排一位最合适的人选。

在这种情况下,继续让陈毅坚守上海的岗位,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,显然是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。而志愿军总司令的人选,则需要从其他将领中进行选择。

这段历史证明,毛主席在用人问题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。他不仅要考虑个人能力,更要权衡整体局势,做出最有利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决定。

彭德怀临危受命挂帅出征

1950年10月1日,一场紧急会议在北京召开。毛主席收到了来自苏联和朝鲜的重要来信,同时也获悉了最新的朝鲜战况。

形势刻不容缓,毛主席立即召集周恩来、朱德、刘少奇等书记处领导人紧急磋商。会议的焦点很快集中到了一个关键问题上:志愿军主帅究竟由谁来担任。

在此之前,中央已经放弃了让林彪赴朝的想法。这时,毛主席提出了一个新的人选: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彭德怀。

这个决定可以说是权衡了多方面因素的结果。彭德怀不仅有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,更重要的是他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态度十分坚定。

1950年10月,彭德怀正式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。这个任命一出,立即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认可。

彭德怀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。上任伊始,他就开始着手组织第一批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准备工作。

在随后的战斗中,彭德怀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。他主持指挥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至第五次战役,打得美军闻风丧胆。

这五次战役,每一次都堪称经典。志愿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,不仅有效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,更为保卫新中国的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
彭德怀一直坚守在朝鲜战场,直到1952年4月。期间他身体力行,与战士们同甘共苦,赢得了全军上下的尊敬和爱戴。

回顾这段历史,毛主席选择彭德怀担任志愿军总司令,可以说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决定。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,彭德怀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。

彭德怀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。他不仅具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,更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过人的军事智慧。

这个重大决策的背后,体现出毛主席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人才的精准识别。他既要考虑军事能力,又要权衡政治立场,还要兼顾国内建设。

而彭德怀的最终任命,也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。这印证了一个真理:在关键时刻,选对人比什么都重要。